今天是:
English |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国家与区域>东盟
%e7%bc%85%e7%94%b8
  • 国家概况
  • 区域概况
  • 自然资源
  • 经济
  • 热作农业

国家概况

【英文全名】the Republic of the Union of Myanmar

【中文全名】缅甸联邦共和国

【中文简称】缅甸

【所属州】亚洲

【首都】内比都(Naypyitaw)

【主要城市】仰光,勃生,曼德勒,密支那等

【人口数量】52,885,223(2016年)

【国土面积】676578平方公里

【民族】共有135个民族。缅族为主体民族(68%),主要的法定少数民族为掸族(9%)、克伦族(7%)、孟族(2%)、克钦族、克伦尼族(1%)、钦族(2%)、若开族以及华人(3%)、印度人、孟加拉人,但缅甸官方不承认华人、印度人、孟加拉人为法定少数民族。

【语言】官方语言为缅甸语,各少数民族均有自己的语言,其中克钦、克伦、掸和孟等民族有文字。也有为数不多的人懂英语和汉语.

【宗教信仰】全国88% 以上居民信奉佛教,基督教约100万,伊斯兰教徒则超过100万。

【国家元首】廷觉(U Htin Kyaw),总统,任职期为2016年3月-2021年3。

【华人族群】云南人,广东人,福建人。

区域概况

【地理位置】缅甸位于亚洲东南部、中南半岛西部,缅甸的形状就像一块钻石,从南到北长约2090公里,东西最宽处约925公里。缅甸南端的维多利亚角处于北纬10度,北端葡萄以北的缅中边界线居于北纬28度,缅甸大部分地区都在北回归线以南,属热带。缅甸最西部的孟都处于东经92度线附近,东端的缅老界河湄公河在东经101度线附近。

【国家区域】缅甸北部和东北部同中国西藏和云南接界,东部与老挝和泰国毗邻,西部与印度、孟加拉国接壤,南临安达曼海,西南濒孟加拉湾。缅甸面积约67.85万平方公里,海岸线长3200公里。

【地形状况】缅甸地势北高南低。北、西、东为山脉环绕。北部为高山区,西部有那加丘陵和若开山脉,东部为掸邦高原。靠近中国边境的开卡博峰海拔5881米,为全国最高峰。西部山地和东部高原间为伊洛瓦底江冲积平原,地势低平。

【水文状况】缅甸国内河流密布,主要河流有伊洛瓦底江、萨尔温江、钦敦江和湄公河,支流遍布全国。其中伊洛瓦底江、萨尔温江和湄公河均发源于中国。伊洛瓦底江为缅甸第一大河,流域面积43万平方公里,水量充沛,水流平缓,从北向南依次流经克钦邦、曼德勒和仰光等六个省份,最后从仰光注入印度洋,全长2,200公里,总落差4,768米,全河平均比降为2.13‰,入海口平均流量为13,600立方米/秒。萨尔温江为缅甸第二大河,由云南潞西出境进入缅甸,在缅境内1,660公里,流域面积约20.5万平方公里,经过掸邦、克耶邦、克伦邦和孟邦,最后由莫塔马湾归入印度洋。湄公河由西双版纳进入缅甸,主要流经缅甸掸邦与老挝、泰国的边境线。

【气候条件】缅甸属于热带季风气候,国土的大部分在北回归线以南,为热带,小部分在北回归线以北,处于亚热带。缅甸全年气温变化不大,最冷月(1月)的平均气温为20℃-25℃;最热月(4、5月间)的平均气温为25℃-30℃。各地气温年较差也不大。缅甸雨量丰沛,降雨多集中在西南季风盛行的6、7、8三个月,大部分地区年降雨量达4000毫米以上。

自然资源

缅甸自然条件优越,资源丰富,尤其是矿产资源、农业资源,油气业资源丰富,为国家经济的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矿产资源】缅甸矿藏资源丰富,有石油、天然气、钨、锡、铅、银、镍、锑、金、铁、铬、玉石等。缅甸是世界上著名宝石和玉石产地。宝石的主要产地为抹谷,盛产红宝石、蓝宝石。缅商务部数据显示,2015/2016财年缅甸出口包括玉石在内的矿产品达9.3亿美元。

【农业资源】缅甸农业资源丰富,可耕面积达2 000万公顷。主要粮食作物有水稻、小麦、玉米和高粱;油料作物有花生、芝麻、向日葵等,以及多种豆类作物;经济作物主要有棉花、甘蔗、黄麻、橡胶等和多种蔬菜、水果、调料等。

【渔业资源】缅甸海岸线漫长,内陆湖泊众多,渔业资源丰富,因受资金、技术、捕捞、加工、养殖水平等条件限制,对外合作开发潜力大。缅甸海岸线长2832公里,专属经济区48.6万平方公里,适宜捕捞海域22.5万平方公里,平均年捕捞量105万吨。

【森林资源】缅甸的森林资源较为丰富。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已发现有1347种高大的乔木树种、741种小乔木、1696种灌木、96种竹类植物,36种藤本植物和841种花卉植物。在2088种乔木树种中,已有85种应用于多种用途的木材生产。2010年森林覆盖率为41%。缅甸林业种类有2300种,其中乔木1200余种,世界60%的柚木储量和国际市场上75%的柚木均产自缅甸。缅甸还盛产檀木、灌木、鸡翅、铁力、酸枝木、花梨木等各种硬木和名贵硬木,硬木潜在年产量约130万吨。此外,缅甸还有丰富的竹类和藤木资源。竹类品种97种,竹林面积9630平方公里,主要分布在若开、缅中地区。藤木32种,年产量约7600万根,主要分布在克钦、掸邦,有水藤、红藤,只有小部分出口。由于农耕、滥伐和开荒,缅甸的森林面积每年以0.64%的速度在减少,每年减少的面积约22万公顷。

【水力资源】缅甸国内河流密布,主要河流有伊洛瓦底江、萨尔温江、钦敦江和湄公河,支流遍布全国。其中伊洛瓦底江、萨尔温江和湄公河均发源于中国。缅甸利用水力发电潜力很大。据西方国家和国际组织勘测,缅甸蕴藏水力的装机容量为1800万千瓦。

【油气资源】石油是缅甸重要的经济资源之一。战前,石油是缅甸最大的矿业,最高年产量约100万吨。石油分布于伊洛瓦底江中下游的仁安羌、稍埠、新固、仁安佳、兰约、敏布、帕兰永、约达亚、丹岱、毕道彬、仁安马、英道、延别鸟(兰里岛)以及实兑南部诸岛。据亚洲开发银行能源评估报告,缅甸共有104个油气开采区块,其中内陆开采区块53个,近海开采区块51个。根据测量结果,约有1.6亿桶石油和20.11万亿立方英尺天然气。

经济

21世纪初的缅甸经济总体水平,并没有在二战之后有大幅的提高,反而比二次大战前还低。据比较权威的一种估算,1936年缅甸国内生产总值(GDP)已达121.97亿美元(当时人口1570.8万),人均年收入776美元。据2004年11月的统计数字,缅甸国民人均年生产总值仅356美元,人均年收入自然比这个数字更低远不及二战前的人均年收入776美元。可见缅甸的经济发展几乎陷入停顿或倒退。2015/2016财年,缅甸国内生产总值约670亿美元,人均约1291美元。经济增长率7.0%。外国直接投资637.22亿美元,外债余额91亿美元。主要贸易伙伴是中国、泰国、新加坡、日本、韩国。

【工业】缅甸的工业基础薄弱,1987年曾被联合国列为世界上最不发达的国家之一。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经济有较快发展。主要工业有石油和天然气开采、小型机械制造、纺织、印染、碾米、木材加工、制糖、造纸、化肥和制药等。采矿业以石油、天然气和有色金属较重要,年产原油560桶左右。

【农业】农业是缅甸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农业产值占国民生产总值的四成左右,主要农作物有水稻、小麦、玉米、花生、芝麻、棉花、豆类、甘蔗、油棕、烟草和黄麻等。缅甸商务部数据显示,2015/2016财年缅甸出口大米150万吨,农产品出口总额为25亿美元。

【渔业】渔业经济在缅甸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缅甸水域最大可捕捞量约为105万t,目前实际捕捞量是可捕捞量的3.4倍。由于存在严重的过度捕捞,加之全球气候变化对孟加拉湾海洋生态系统带来的负面影响,缅甸实现渔业可持续发展的压力很大。此外,缅甸渔业受资金、饲料供应、技术、养殖与加工水平等因素限制,水产养殖潜力尚未充分释放,水产品出口也呈下滑趋势,2013/2014财政年度出口额5.36亿美元,同比下降17.5%。缅甸水产品出口量的90%销往中国。

【旅游业】缅政府大力发展旅游业,积极吸引外资,建设旅游设施。2011年成立的缅甸新政府将发展旅游业作为工作重心,实施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使近年来赴缅甸的外国游客日益增多,2014年已经突破300万人次,经济效益达9.05亿美元。主要景点有:大金塔,甘道基皇家太湖,卡拉威宫,仰光茵莱湖,昂山市场,苏里塔,波特涛塔,巧达吉卧佛塔,中心公园等。

热作农业

【农业概况】

缅甸耕地资源丰富,气候适宜,十分适合粮食和经济作物生长。缅甸农作物种植面积约为847万-1213万公顷,其中以水稻、豆类、芝麻种植为主,水稻可以1年3熟;另有可耕荒地和休耕地约有867万公顷。

2013年,缅甸适龄劳动人口3210万人,实际工作人口2470万人,农业从业人口约1400万人,占总工作人口的56.400,劳动力充沛,但是管理人才和技术人才缺口大,劳动力成本相对较低。2013年,缅甸政府将最低工资标准定为3美元/日,以后将逐步提高最低工资水平,截至2013年末,缅甸工人平均月工资为75-150美元。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缅甸一直都是世界上最大的大米出口国。但是就是在这样一个在稻米种植上具有比较优势的国家中,有30%的贫困人口仍在为获得维持基本生存的食物而努力奋斗。根据世界粮农组织(FAO)的数据,缅甸一直是东南亚地区饥饿程度最高的国家。

目前,缅甸农业发展较为落后,体现在生产技术落后,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强,开发程度不高,基础设施薄弱,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较差,农作物单产增长缓慢等方面。其主要原因包括农业研究与农业信贷投入不足、农业生产资料供应不足、本业技术推广能力缺失、农业基础设施薄弱等。

二十多年来,缅甸政府调整土地政策,扩大种植面积,转变粮食收购方式,农业发展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但是政府对农业投入不足,交通基础设施滞后,稻米加工设备技术落后,影响了缅甸农业的发展。随着世界粮食危机的加剧,缅甸得天独厚的农业地理资源吸引了周边邻国以及其他国家与之合作,使得缅甸农业发展前景广阔。

【农业政策】

20世纪中后期,西方国家在经济方对缅甸实施制裁,为了能够长期执政,缅甸军政府维持国内政治稳定和保持一定速度的经济发展,实行了两次农业改革。第一次农业改革是1988-2003年,缅甸当局着手解决农民种稻积极性下降、大米统配制度造成的财政赤字增加等经济问题,于1988年起调整了农业及粮食安全政策。通过减少稻米收购量,解除农产品垄断出口禁令,引入夏季水稻项目等措施,淡化了大米作为外汇来源的功能。第二次农业改革是2003年至今。通过十几年的摸索,缅甸当局意识到:稻农的积极性还没有释放出来,主要原因是大米价格扭曲,远远低于市场价格;政府开始取消对大米管制的,大米的产量和盈余大幅度提高。

从1992年开始,缅甸政府把发展农业作为国家经济发展的基础,把水稻当作国家作物,采取积极措施优先发展农业,重点抓好水稻生产,以建设一个“以农业为基础的工业化国家”。为此,政府规定了发展农业的三大目标,即:(1)提高水稻产量;(2)满足国内对食用油的需求;(3)扩大豆类及工业原料等出口作物的种植。

此外,还制定了具体的农业政策,即:(1)由计划种植生产体制向市场种植生产体制过渡,放宽购销政策,促进流通领域的发展,主要依靠市场调节指导和促进农业的发展;(2)允许国营单位、合作社和私人完全按照自己的意愿种植、生产和销售农作物,减少向农民征购稻谷的数量,减轻农民负担,调动农民的积极性;(3)鼓励开发农田,保护耕种者的权利。鼓励农民开垦荒地、闲置地,开发利用滩涂、低洼地、水塘等;(4)赋予农民长期经营种植经济作物和果林的权利。(5)允许农民自由购买农业机械或其他农具;(6)提高支农服务的效率;(7)改进耕作制度。在有水的地区大力推广双季稻、多种作物间作、轮作,实施整地、生长、收获三种现象同时并存的“棕、绿、黄农业”。实现一年多季,同一季中土地有闲、种、收。推广稻田养鱼的联合经营方式。推广稻田直播技术;(8)大力兴修水利;(9)设法降低在收获、运输、贮藏环节中造成的损耗;(10)增加农业投资。

总的来说,二十多年来,缅甸农业生产的增长主要依靠种植面积的扩大,但是受制于农业投入不足,随着缅甸人口的增加,必然导致一些环境脆弱的地区环境恶化。但是缅甸民选政府在经济上确立了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目标,开始发挥了市场的作用。随着缅甸政治经济的发展,周边国家与缅甸的经济联系更为紧密。随着世界粮食危机的加剧,国际社会将加大对缅甸的农业援助与合作,缅甸的农业发展前景更广阔。随着缅甸军政府向民选政府转变,缅甸政府也致力于发展本国经济,缅甸农业发展前景广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