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家概况
- 地理环境
- 自然条件
- 热作农业
- 生产成本
- 营商环境
国家概况
【英文全名】Federation of Malaysia
【中文全名】马来西亚联邦
【中文简称】马来西亚,大马
【所属州】亚洲
【首都】吉隆坡(Kuala Lumpur)
【主要城市】怡保、马六甲、新山、槟城
【人口数量】31,187,265人(2016年)
【国土面积】330257平方公里
【民族】主要民族为马来人68.1%,华人23.8%,印度人7.1%,其他种族1.0%
【语言】马来语为国语,通用英语,华语使用较广泛
【宗教信仰】伊斯兰教为国教,其他宗教有佛教、印度教和基督教等
【国家元首】元首:穆罕默德五世,总理:纳吉布·敦·拉扎克
【华人族群】福建人、广东人、海南人
地理环境
【地理位置】马来西亚位于东南亚,由马来半岛南部的马来亚和位于加里曼丹岛北部的沙捞越、沙巴组成。地处北纬1°-7°,东经97°-120°。位于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间。
【国家区域】全境被南中国海分成东马来西亚和西马来西亚两部分。西马来西亚为马来亚地区,位于马来半岛南部,北与泰国接壤,西濒马六甲海峡,东临南中国海,南濒柔佛海峡与新加坡毗邻,并建有两条长堤相通。东马来西亚包括砂捞越地区和沙巴地区,位于加里曼丹岛(婆罗洲)北部,汶莱则夹于沙巴州和砂拉越州之间。马来西亚国土面积330257平方公里。海岸线部长4192公里。
【地形状况】西马和东马的地形彼此相似,大部分地区为低丘浅谷,呈现陡峭崎岖的地貌,沿海地区均有较宽广的冲积平原。地盘安定,既不在东南亚台风路线之内,亦不在东南亚火山带和地震带之内,较长时期没有地震、火山及台风灾害。西马地势北高南低,中部为山地,东西两岸为宽广的冲积平原,沿海沼泽广布。全境地形分为4大区:北中部高地区、西部低地区、东部低地区和南部低地区。
【水文状况】马来西亚境内河流众多,但河流向随地势走向而变化。西马的河流均由北向南流入太平洋的南中国海和印度洋的马六甲海峡。主要河流有:彭亨河、霹雳河和吉兰丹河告示。东马河流密布,具有通航价值。沙捞越的主要河流由东南向西北流,注入南中国海;沙巴主要河流则由西向东流,注入苏禄海。主要河流有全国第一大河拉让河、第二中基纳巴坦甘河和第四大河巴兰河等。马来西亚还有不少沼泽湖、矿坑湖和人造湖,没有天然大湖。此外,马来西亚由于三面环海,港湾较多,但可停泊现代巨轮的港口并不多见西马西海岸港埠较大,有的可停泊巨轮,如巴生港、槟城港。此外,还有狄克逊港、马六甲港和(麻)坡港。东海岸的港埠除关丹港较大外,安顺港和兴楼港等港埠只能停泊内河小轮及船只。另有凌家卫岛、槟榔屿、纳闽岛等岛屿。
【气候条件】马来西亚因位于赤道附近,属于热带雨林气候和热带季风气候,无明显的四季之分,一年之中的温差变化极小,平均温度在26-30℃之间、全年雨量充沛,3-6月及10月至次年2月是雨季。内地山区年均气温22℃-28℃,沿海平原为25℃-30℃。
自然条件
【矿产资源】曾是世界产锡大国,因过度开采,产量逐年减少。马来西亚石油储量丰富,此外还有铁、金、钨、煤、铝土、锰等矿产。
【生物资源】马来西亚原始森林中,栖息着濒于绝迹的异兽珍禽,如善飞的狐猴、长肢棕毛的巨猿、白犀牛和猩猩等等,鸟类、蛇类、鳄鱼、昆虫等野生动物数量也很多。兰花、巨猿、蝴蝶被誉为马来西亚的三大珍宝。
【农业资源】农业以经济作物为主,主要有油棕、橡胶、热带水果等。粮食自给率约为70%。2015年,马来西亚农业产值为951.4亿马币,同比增长1.2%,占GDP的8.9%。
【渔业资源】马来西亚渔业资源丰富,年持续可捕量为119万吨,其中,西马部分为约78万吨,其余为东马的可捕量。可捕的渔业品种繁多,有80余种。据调查估计,12海里和200海里间的中上层资源总生物量为51.02万吨,可捕量为25.51万吨。
【森林资源】盛产热带林木。马来西亚长期以来实行可持续发展的森林管理。2002 年,马来西亚天然林的总面积约为1954万公顷,相当于国土总面积的60%。马来西亚已规定其中的1445万公顷, 即相当于国土总面积的44%作为永久森林保留地(PFR )。这些森林土地已获得立法上的保护, 作为生态保护、生产、建设、研究及教育的用途。按照森林的用途,可将马来西亚森林划分为永久保存林、保护区、转化林、人工林和经济林。
热作农业
马来西亚是相对开放的以国家利益为导向与新兴工业化市场经济体。国家透过宏观经济计划,在指引经济活动上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其重要性逐渐下降。为了使经济多样化,并使马来西亚的经济减少对于出口货物的依赖,政府正推动马来西亚的旅游业。因此,旅游业已成为马来西亚的第三大的外汇收入来源,但它正受到成长中的工业经济所造成的空气和水源污染以及森林砍伐所威胁。
【工业】马来西亚政府鼓励以本国原料为主的加工工业,重点发展电子、汽车、钢铁、石油化工和纺织品等。2015年,马制造业领域GDP为2158亿林吉特。近年来,在电子,汽车以及钢铁方面发展非常迅猛。马来西亚工业发展很快,从事工业的就业人数也逐渐增多。如今,马来西亚将出口导向型作为发展经济的重中之重,将工业发展成为技术密集型工业,增加工业产品的附加值,因此,在建筑业,制造业和电子业都取得长足发展。马来西亚是生产及出口半导体、视听器材、空调、橡胶产品及人造油产品,并居于领导地位的国家。马来西亚工业经过近年的高速发展已经形成了相当规模完整的工业体系。马来西亚工业以汽车、电子、机械制造等比较发达。国产小汽车在东亚一带享有盛誉。马来西亚也把重点放在推介资讯科技上,它以多媒体超级走廊宏愿计划大举开放通讯市场、网上资讯服务、电子商务、数码广播科技。
【农业】耕地面积485万公顷。农业以经济作物为主,主要有油棕、橡胶、热带水果等。粮食自给率约为70%。其中棕榈油的产量和出口量都仅次于印尼,为世界第二大生产国和出口国。水稻是马来西亚的主要粮食作物,虽然当地的气候非常适合水稻种植,但由于农业生产基础薄弱,水稻自给率仅为65%,差额需要依赖出口。2015年,马来西亚农业产值为951.4亿马币,同比增长1.2%,占GDP的8.9%。
【畜牧业】马来西亚有水草丰富的灌溉草场,很适宜发展养牛生产。该国农业部计划大力发展无疫病畜牧业,向新加坡、泰国及香港等地出口生猪。当地政府从国外引入良种牛、良种羊来发展牛、羊生产,生产的羊肉为改善国民生活水平服务。马来西亚禽畜业主要包括鸡、蛋、猪、牛、羊以及乳品加工,在国民生产总值(GDP)的比重平均为0、7%,在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平均为8%。除猪肉、鸡肉、鸡蛋能够完全自给外,绝大部分牛肉、羊肉、牛奶需要从国外进口。
【制造业】马来西亚制造业是马来西亚最大的生产部门,近30年来,马来西亚制造业发展迅速,2010年制造业总产值约为2641.7亿美元,增加值为539.1亿美元,占GDP的比重达22.5%。马来西亚制造业以食品制造、电子电器业、木制品业、炼油业、橡胶产品业和非金属矿产品业为主。在制造业各行业中,精炼石油产品、化工产品、电子元件和电路板制造和动植物油脂制造(主要指棕油制品)是2010年马来西亚GDP的主要贡献行业。这四个行业的工业增加值为238.7亿美元,占制造业的比重达到44.2%。
【渔业】渔业以近海捕捞为主,近年来深海捕捞和养殖业有所发展。海洋渔业在马来西亚和经济和社会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2011年鱼类捕捞量为52.6万吨。
【林业】盛产热带林木。马来西亚是全球十大家装产品出口国之一,出口总额从20世纪80年代的约910万美元稳步上涨到2014年的约18亿美元。马来西亚80%的木材制品主要出口至美国、日本以及澳大利亚等重要市场。马来西亚政府从2005年起实施了一个森林管理特别方案,即到2020年发展37.5万英亩林地。方案一旦实现,每2.5万英亩林地将生产500万t木材。因此,马来西亚设定目标,即到2020年家装及其他木材相关制品的出口总额将达到约150亿美元。
【旅游业】马来西亚国家第三大经济支柱,第二大外汇收入来源。主要旅游点有:吉隆坡、云顶、槟城、马六甲、兰卡威、刁曼岛、热浪岛、邦咯岛等。2015年,拥有酒店约4072家。据马旅游部统计,2015年赴马游客人数为2282.2万人次。
生产成本
【农业概况】
农业是马来西亚的重要经济部门,但因其地处热带,且境内多为丘陵和低矮山区,马农业结构以种植油棕、橡胶、可可等经济作物为主,粮食作物和温带蔬菜及水果产品需大量进口,年农产品进口额约15亿美元,占其年度进口总额的2%左右。
马来西亚每年需要进口大量的农产品以满足当地生产生活需要,其中,玉米、小麦、大豆和稻米占绝大比重。根据马来西亚统计局的统计资料显示,2002年,马进口上述四种农产品(含面粉、淀粉、甜玉米等加工产品)达514.32吨,进口额达7.91亿美元,约占当年马进口总额(798.68亿美元)的1%。另外,马来西亚当年进口花生及相关制品4.46万吨,进口额为2288.5万美元;进口禽畜饲料用农产品88.74万吨,进口额为2.91亿美元。
马来西亚本国也有少量蔬菜种植,主要集中在一些气候凉爽的山地高原上建立的蔬菜生产基地,产品主要供应国内市场,种植的品种较少,主要是一些绿叶型蔬菜,如空心菜、苋菜、菜心,产量远远不能满足国内需要,需大量进口。根据马来西亚国家统计局统计,2002年马来西亚进口的蔬菜及相关制品(含新鲜蔬菜、冷冻蔬菜、腌制蔬菜等)近80万吨,进口金额达3.13亿美元,与2001年相比增长了5.96%。其中,新鲜和冷冻蔬菜占了绝大部分,进口量和进口额分别为70.6万吨和2.08亿美元,分别比2001年增长了11.5%和8.64%。进口的主要品种包括大葱和洋葱、大蒜、菜花和花椰菜、西兰花、胡萝卜和芜菁、土豆、西红柿、辣椒、白菜和圆白菜、甘蓝、芹菜、蘑菇和韭菜等;主要进口国家和地区为澳大利亚、中国、泰国、香港、新西兰、美国和印度等。
马来西亚进口水果的主要品种为本国无法种植生产的温带水果。2002年,马来西亚共进口各类水果(含鲜果及国脯)33.2万吨,进口额达1.5亿美元,较2001年分别增长了11.4%和7.1%。进口的主要品种为各类柑橘和橙子、苹果、葡萄、梨、李子/梅子、草莓、枣和栗子等坚果;进口国家和地区主要为中国、美国、澳大利亚、南非和新西兰等。
70年代以后,随着工业化程度的逐步提高, 农业在马国民经济中的比重逐年下降,1990年农业占比18.72%,1995年锐减为10.27%,2006年实现农业产值499.3亿令吉,占国民生产总值的9.14%,农业就业人口138.7万人。2006年,马来西亚农业耕种面积626万公顷(不含林业),其中粮食作物占地84.1万公顷,棕油种植面积410万公顷,橡胶种植面积125万公顷,可可、胡椒等6.9万公顷。马来西亚农业主要分支产业有种植业、畜牧业、渔业、粮食及相关工业。主要产品有油棕、橡胶、可可、椰子、胡椒、木材等。农产品是马来西亚第三大类出口商品。2006年农产品出口464.1亿令吉,同比增长了12.7%,占马当年出口总值的7.9%。主要出口产品有棕油、橡胶、木材等。
根据2015年农业各指标统计,马来西亚农业生产部门贡献了8.9%的国内生产总值(GDP)。油棕是主要贡献者,占农业GDP的46.9%,其次是其他农业(17.7%)、牲畜业(10.7%)、渔业(10.7%)、橡胶工业(7.2%)以及林业和木材业(6.9%)。马来西亚主产的粮食作物是水稻,同比增产了47.3万吨(16.6%),洋麻干茎、棕榈油和天然橡胶分别增产4000吨(52.6%)、227 .73万吨(2.4%)和5.35万吨(8.0%)。
目前,马来西亚共拥有农业观光园5 000 多个,农业和农村研修资料馆900 多个。2006 年,据马来西亚国土交通省的统计:马来西亚人均国内观光旅行的次数增长了2.93 次。马来西亚农业观光园的类型大致分为:一是以农林公园为主体,主要分布在近郊的观光农业公园以及体验林业等活动。二是对农村景观的欣赏并在此居住,多在山区、半山区,建造住宅区和附带的农园别墅。三是利用农林水产品的早市、配送和直销业务对土特产的再次加工和销售等。四是终生学习型,多为第二、三产业退下来的城市居民,给他们开设农业产业研修课程,实现体验农村生活。
【农业政策】
马来西亚政府自20 世纪80年代中期起开始制定专门的农业政策。(在此之前,马来西亚一直没有专门的农业政策。农业发展计划大多包含在国家的五年计划之中。)1984年,马来西亚推出第一个国家农业政策。这一政策为农业部门的综合发展提供了一个框架。1992年,马来西亚又推出了第二个国家农业政策,其宗旨是通过有效利用资源来扩大农业收入,提升农业对整个国民经济的贡献。1998年马来西亚公布了第三个国家农业政策,为1998年到2010年的农业发展确定了大政方针。在第三个国家农业政策中,除了坚持第二个国家农业政策的宗旨外,还特别强调要保证国家的粮食安全,满足国内粮食需求,减少粮食进口。此后,马来西亚政府为农业发展定下具体目标:农业生产总值从2000年的178 亿马元增加到2010年的311亿马元,农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提高到22.4%。为了达到这一目标,马来西亚政府采取以下一些措施:第一,大力发展农业机械化生产,提高农业生产率。第二, 提高农业的高科技含量。第三,实施农业多样化战略。第四,注重农林牧一体化发展。
马来西亚政府希望通过以上措施,能够解决农业发展中的生产率低下、土地资源不足、环境破坏和粮食安全等问题。随着新的农耕机械不断出现,农业生产技术不断更新,农业生产规模不断扩大,马来西亚务农者的生活水平也得到相应提高。从目前发展趋势来看,马来西亚农业正沿着“农业培养工业,工业发展农业”即工业与农业协调发展的轨道前进,农业生产愈来愈走向企业化和生产的专门化,农业部门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继续扮演着重要角色。
营商环境
【农业概况】
农业是马来西亚的重要经济部门,但因其地处热带,且境内多为丘陵和低矮山区,马农业结构以种植油棕、橡胶、可可等经济作物为主,粮食作物和温带蔬菜及水果产品需大量进口,年农产品进口额约15亿美元,占其年度进口总额的2%左右。
马来西亚每年需要进口大量的农产品以满足当地生产生活需要,其中,玉米、小麦、大豆和稻米占绝大比重。根据马来西亚统计局的统计资料显示,2002年,马进口上述四种农产品(含面粉、淀粉、甜玉米等加工产品)达514.32吨,进口额达7.91亿美元,约占当年马进口总额(798.68亿美元)的1%。另外,马来西亚当年进口花生及相关制品4.46万吨,进口额为2288.5万美元;进口禽畜饲料用农产品88.74万吨,进口额为2.91亿美元。
马来西亚本国也有少量蔬菜种植,主要集中在一些气候凉爽的山地高原上建立的蔬菜生产基地,产品主要供应国内市场,种植的品种较少,主要是一些绿叶型蔬菜,如空心菜、苋菜、菜心,产量远远不能满足国内需要,需大量进口。根据马来西亚国家统计局统计,2002年马来西亚进口的蔬菜及相关制品(含新鲜蔬菜、冷冻蔬菜、腌制蔬菜等)近80万吨,进口金额达3.13亿美元,与2001年相比增长了5.96%。其中,新鲜和冷冻蔬菜占了绝大部分,进口量和进口额分别为70.6万吨和2.08亿美元,分别比2001年增长了11.5%和8.64%。进口的主要品种包括大葱和洋葱、大蒜、菜花和花椰菜、西兰花、胡萝卜和芜菁、土豆、西红柿、辣椒、白菜和圆白菜、甘蓝、芹菜、蘑菇和韭菜等;主要进口国家和地区为澳大利亚、中国、泰国、香港、新西兰、美国和印度等。
马来西亚进口水果的主要品种为本国无法种植生产的温带水果。2002年,马来西亚共进口各类水果(含鲜果及国脯)33.2万吨,进口额达1.5亿美元,较2001年分别增长了11.4%和7.1%。进口的主要品种为各类柑橘和橙子、苹果、葡萄、梨、李子/梅子、草莓、枣和栗子等坚果;进口国家和地区主要为中国、美国、澳大利亚、南非和新西兰等。
70年代以后,随着工业化程度的逐步提高, 农业在马国民经济中的比重逐年下降,1990年农业占比18.72%,1995年锐减为10.27%,2006年实现农业产值499.3亿令吉,占国民生产总值的9.14%,农业就业人口138.7万人。2006年,马来西亚农业耕种面积626万公顷(不含林业),其中粮食作物占地84.1万公顷,棕油种植面积410万公顷,橡胶种植面积125万公顷,可可、胡椒等6.9万公顷。马来西亚农业主要分支产业有种植业、畜牧业、渔业、粮食及相关工业。主要产品有油棕、橡胶、可可、椰子、胡椒、木材等。农产品是马来西亚第三大类出口商品。2006年农产品出口464.1亿令吉,同比增长了12.7%,占马当年出口总值的7.9%。主要出口产品有棕油、橡胶、木材等。
根据2015年农业各指标统计,马来西亚农业生产部门贡献了8.9%的国内生产总值(GDP)。油棕是主要贡献者,占农业GDP的46.9%,其次是其他农业(17.7%)、牲畜业(10.7%)、渔业(10.7%)、橡胶工业(7.2%)以及林业和木材业(6.9%)。马来西亚主产的粮食作物是水稻,同比增产了47.3万吨(16.6%),洋麻干茎、棕榈油和天然橡胶分别增产4000吨(52.6%)、227 .73万吨(2.4%)和5.35万吨(8.0%)。
目前,马来西亚共拥有农业观光园5 000 多个,农业和农村研修资料馆900 多个。2006 年,据马来西亚国土交通省的统计:马来西亚人均国内观光旅行的次数增长了2.93 次。马来西亚农业观光园的类型大致分为:一是以农林公园为主体,主要分布在近郊的观光农业公园以及体验林业等活动。二是对农村景观的欣赏并在此居住,多在山区、半山区,建造住宅区和附带的农园别墅。三是利用农林水产品的早市、配送和直销业务对土特产的再次加工和销售等。四是终生学习型,多为第二、三产业退下来的城市居民,给他们开设农业产业研修课程,实现体验农村生活。
【农业政策】
马来西亚政府自20 世纪80年代中期起开始制定专门的农业政策。(在此之前,马来西亚一直没有专门的农业政策。农业发展计划大多包含在国家的五年计划之中。)1984年,马来西亚推出第一个国家农业政策。这一政策为农业部门的综合发展提供了一个框架。1992年,马来西亚又推出了第二个国家农业政策,其宗旨是通过有效利用资源来扩大农业收入,提升农业对整个国民经济的贡献。1998年马来西亚公布了第三个国家农业政策,为1998年到2010年的农业发展确定了大政方针。在第三个国家农业政策中,除了坚持第二个国家农业政策的宗旨外,还特别强调要保证国家的粮食安全,满足国内粮食需求,减少粮食进口。此后,马来西亚政府为农业发展定下具体目标:农业生产总值从2000年的178 亿马元增加到2010年的311亿马元,农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提高到22.4%。为了达到这一目标,马来西亚政府采取以下一些措施:第一,大力发展农业机械化生产,提高农业生产率。第二, 提高农业的高科技含量。第三,实施农业多样化战略。第四,注重农林牧一体化发展。
马来西亚政府希望通过以上措施,能够解决农业发展中的生产率低下、土地资源不足、环境破坏和粮食安全等问题。随着新的农耕机械不断出现,农业生产技术不断更新,农业生产规模不断扩大,马来西亚务农者的生活水平也得到相应提高。从目前发展趋势来看,马来西亚农业正沿着“农业培养工业,工业发展农业”即工业与农业协调发展的轨道前进,农业生产愈来愈走向企业化和生产的专门化,农业部门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继续扮演着重要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