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English |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国家与区域>东盟
%e8%8f%b2%e5%be%8b%e5%ae%be
  • 国家概况
  • 地理环境
  • 自然条件
  • 热作农业
  • 生产成本
  • 营商环境

国家概况

【英文全名】Republic of the Philippines

【中文全名】菲律宾共和国

【中文简称】菲律宾

【所属州】亚洲

【首都】马尼拉(MANILA)

【主要城市】宿务、达沃、奎松等

【人口数量】1.03亿(2016年),世界上第12个人口过亿的国家。

【国土面积】29.97万平方公里

【民族】主要民族是米沙鄢人、他加禄人。马来族85%以上,包括他加禄人、伊洛戈人、邦班牙人、维萨亚人和比科尔人等;少数民族及外来后裔有华人、阿拉伯人、印度人、西班牙人和美国人;还有为数不多的原住民。

【语言】有70多种语言。国语是以他加禄语为基础的菲律宾语,英语为官方语言。

【宗教信仰】约85%信奉天主教,4.9%信奉伊斯兰教,少数人信奉独立教和基督教新教,华人多信奉佛教,原住民多信奉原始宗教。

【国家元首】罗德里戈·罗亚·杜特尔特(Rodrigo Roa Duterte),2016年6月就任,任期至2022年。

【华人族群】福建人、广东人

地理环境

【地理位置】菲律宾位于亚洲东南部,北隔巴士海峡与中国台湾省遥遥相对,南和西南隔苏拉威西海、巴拉巴克海峡与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相望,西濒南中国海,东临太平洋。东经120度。纬度跨越6°N至21°N,经度跨越 117°E~127°E。

【国家区域】菲律宾共有大小岛屿7000多个,其中吕宋岛、棉兰老岛、萨马岛等11个主要岛屿占菲律宾总面积的96%。陆地面积约29.97万平方千米,海洋面积约200万平方千米,海岸线长约18533公里。

【地形状况】菲律宾岛屿分布相对紧密,主要有吕宋岛、棉兰老岛、萨马岛。菲律宾群岛地形多以山地为主,除少数岛屿有较宽广的内陆平原外,大多数岛屿仅沿海有零星分布的狭窄平原。各岛之间为浅海,多珊瑚礁。

吕宋岛地势北高南低,多山地、丘陵,仅中西部和东南部有较大平原。

棉兰老岛多山地、高原,海岸线曲折,多半岛和港湾。

萨马岛无高山峻岭,多丘陵。

【水文状况】菲律宾境内河流均较短小。吕宋岛最大河流卡加延河,长350千米;棉兰老岛以棉兰老河和阿古桑河较大。

【气候条件】菲律宾属季风型热带雨林气候,高温、多雨、湿度大、台风多。年平均气温约27℃,年平均降水量大部分地区在2000-3000毫米之间。群岛西部有旱季(11-次年4月)和雨季(5-10月)之分,东部海岸终年有雨,并以冬雨最多。南部地区也终年多雨,无明显旱、雨季之分。东部的太平洋面是台风发源地,每年6-11月多台风。

自然条件

菲律宾资源主要有铜、金、银、铢、铬、镍 等20余种矿藏,有丰富的地热资源。1976年 以来在拉望岛西北部海域发现石油,预计有 20.9亿桶原油。

【矿产资源】菲律宾境内矿产资源主要有铜、金、银、铁、铬、镍等20余种。铜蕴藏量约48亿吨、镍10.9亿吨、金1.36亿吨。

【生物资源】菲律宾境内野生植物有近万种,其中高等植物有2500余种。主要有松柏、竹子、龙脑香、红树、松树等。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菲律宾有570万公顷的森林面积,其中龙脑香为380万公顷,占森林面积的66.6%;苔藓树林为110万公顷,占森林面积的19.3%;亚树种树林为50万公顷,占森林面积的约8.8%;松树为20万公顷,占森林面积的约3.5%;红树属树林为10万公顷,占森林面积的约1.7%。

菲律宾境内野生动物以哺乳类为主,多达200种,大部分为翼手目与食虫目;鸟类约有750多种。主要有野水牛、眼镜猴、鼠鹿、刺猬、老鼠、食猴鹰等。

【农业资源】菲律宾主要出产大米、椰子、玉米、甘蔗、香蕉、菠萝、芒果、猪肉、鸡蛋和牛肉等农产品。椰子、甘蔗、马尼拉麻和烟草是菲律宾的四大经济作物。菲律宾盛产椰子、香蕉、芒果、凤梨,其中椰子产量和出口量均占全世界总产量和出口量的六成以上。

【渔业资源】菲律宾水产资源丰富,鱼类品种达2400多种,金枪鱼资源居世界前列。已开发的海水、淡水渔场面积2080平方公里。

【油气资源】菲律宾预计有20.9亿桶原油标准能源。巴拉望岛西北部海域有石油储量约3.5亿桶。

热作农业

20世纪60年代后期,菲律宾采取开放政策,积极吸引外资,经济发展显著成效,1982年被世界银行列为“中等收入国家”。后受西方经济衰退等因素影响,经济发展放缓。20世纪90年代初,菲律宾采取一系列振兴经济措施,经济开始全面复苏,并保持较高增长速度。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对菲冲击不大,但经济增速放缓。进入21世纪,菲律宾国际收支得到改善,经济保持平稳增长。根据菲律宾国内统计数据,2014年国内生产总值约为2846亿美。

【工业】菲律宾工业主要是制造业,以加工组装消费品为主。2015年工业产值约为4.1万亿比索,同比增长3.4%。工业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30.8%。制造业占工业总产值65.2%,建筑业占21.6%,矿产业占2.6%,电力及水气业占10.5%。

【农林渔业】菲律宾耕地面积约900万公顷,森林面积1579万公顷,覆盖率达53%。有乌木、檀木等名贵木材。水产资源丰富,鱼类品种达2400多种,金枪鱼资源居世界前列。已开发的海水、淡水渔场面积2080平方公里。2015年农林渔业产值约为1.4万亿比索,同比下降4.5%。农林渔业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0.3%。

【服务业】2015年服务业产值约为7.85万亿比索,比上年增长8.1%。占国内生产总值的59.1%。菲在海外劳工超过1000万人, 2015年汇回国内297亿美元。

【旅游业】 外汇收入重要来源之一。2013年菲接待游客468万人次,同比增长9.6%。主要旅游点有:长滩岛、保和岛、百胜滩、蓝色港湾、碧瑶市、马荣火山、伊富高省原始梯田等。

生产成本

【农业概况】

菲律宾共和国位于亚洲东南部,属季风型热带雨林气候,是世界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的重要产地。菲律宾农业产值占其国内生产总值的20%,是菲律宾经济的重要组成。

菲律宾主要的农产品有大米、椰子、玉米、甘蔗、香蕉、菠萝、芒果、猪肉、鸡蛋和牛肉等农产品。椰子、甘蔗、马尼拉麻和烟草是菲律宾的四大经济作物. 菲律宾盛产椰子、香蕉、芒果、凤梨,其中椰子产量和出口量均占全世界总产量和出口量的六成以上。菲律宾种植粮食和非粮食作物的总面积为1300 万公顷,农作物一般都是一年两熟,多的还可以达到一年三熟。菲律宾有各种小、中、大型的农场,有的只能自给,有的则进行商业性生产。但是,绝大多数为单个家庭所拥有的小型农场,平均面积约为2公顷。1998 年的数据表明,该国85%的农场的面积不超过3公顷。

菲律宾作为“绿色革命”的策源地之一 ,其农业曾在 60 - 70年代取得过较快的发展。自 70年代初期起 ,政府在土地改革、垄断经营、保护贸易等方面的政策出现了失误 ,降低了农业生产的活力 ,从而使其走向衰落。

目前,菲律宾农业效益很低,农业机械化水平和劳动生产力水平低。国家对农业的投资或补贴越来越少;土地改革,特别是随着人口的增加,家庭数量在不断增加,生产规模逐渐缩小。总体来说,菲律宾基础条件薄弱,没有专业化的农机服务体系。

近年来政府为振兴农业所采取了种种举措。通过实行土地改革,对山区坡地及其他生产条件较差的农民实行扶助政策,加强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加强农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推广政府计划增加农业科研经费,开发市场并实行自由贸易,加强杜会基础设施建设等一系列调控措施,近10多年来,菲律宾调整农业生产结构,朝着外向型经济的方向努力,鲜活型、加工型和综合经济型农业有了较大发展。

【农业政策】

菲律宾政府将发展农业放在振兴整个国民经济的首位,在农业发展过程中充分发挥政府职能的作用,加强宏观管理,制定了一系列农业发展政策。这些政策体现在“非律宾国民经济中期发展计划(1987-1992)”之中。“中期发展计划”明确规定农业发展的目标为:1987-1992年期间,农户月收入平均增长约10%。要达到这一目标,政府同时制定以下主要政策:实行土地改革,对山区坡地及其他生产条件较差的农民实行扶助政策,加强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加强农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推广政府计划增加农业科研经费,开发市场并实行自由贸易,加强杜会基础设施建设等进行一系列改革和调控。

此外,菲律宾政府非常重视农业研究,20世纪70年代以来,政府提供的农业科研经费占国民生产总值的0.47%,高于亚太地区其他国家平均0.2% -0.4%的比率。菲律宾农业研究委员会[现更名为菲律宾农业、林业、自然资源研究开发委员会(PCARRD)]建立建立区域联合体,使菲律宾的农业科研决策分级化到一个新的水平上。

为了增强粮食的可获性,菲律宾通过一系列土地改革,致力于促进经济发展,增加粮食产量,减少贫困人口等,以解决粮食危机问题。20 世纪 60 -70 年代,“绿色革命”的兴起对菲律宾农业发展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土地改革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地主势力,维护了农民利益。但总体来看,改革效果并不显著。土地政策的不彻底性、短期性、滞后性使政策效果大打折扣,贫困农民并没能从改革中真正获得好处,反而导致城市化过度发展,造成城市贫民的增加。20 世纪 80 年代开始,菲律宾农业开始走向衰落。菲律宾农业发展的滞后导致菲律宾粮食严重依赖国际市场,并承受着国际粮价高企带来的恶果,这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菲律宾经济的发展。目前菲律宾政府已认识到农业的重要作用,并通过一系列措施来促进粮食自给。进入21世纪,菲律宾将发展经济、消除货困作为施政核心,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实行出口导向型经济模式,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地位突出,农业和制造业也占相当比重。2008年菲律宾国内生产总值为1587.8亿美元,农林渔业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4.1%,从业人口占总劳力的36.7%。

营商环境

【农业概况】

菲律宾共和国位于亚洲东南部,属季风型热带雨林气候,是世界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的重要产地。菲律宾农业产值占其国内生产总值的20%,是菲律宾经济的重要组成。

菲律宾主要的农产品有大米、椰子、玉米、甘蔗、香蕉、菠萝、芒果、猪肉、鸡蛋和牛肉等农产品。椰子、甘蔗、马尼拉麻和烟草是菲律宾的四大经济作物. 菲律宾盛产椰子、香蕉、芒果、凤梨,其中椰子产量和出口量均占全世界总产量和出口量的六成以上。菲律宾种植粮食和非粮食作物的总面积为1300 万公顷,农作物一般都是一年两熟,多的还可以达到一年三熟。菲律宾有各种小、中、大型的农场,有的只能自给,有的则进行商业性生产。但是,绝大多数为单个家庭所拥有的小型农场,平均面积约为2公顷。1998 年的数据表明,该国85%的农场的面积不超过3公顷。

菲律宾作为“绿色革命”的策源地之一 ,其农业曾在 60 - 70年代取得过较快的发展。自 70年代初期起 ,政府在土地改革、垄断经营、保护贸易等方面的政策出现了失误 ,降低了农业生产的活力 ,从而使其走向衰落。

目前,菲律宾农业效益很低,农业机械化水平和劳动生产力水平低。国家对农业的投资或补贴越来越少;土地改革,特别是随着人口的增加,家庭数量在不断增加,生产规模逐渐缩小。总体来说,菲律宾基础条件薄弱,没有专业化的农机服务体系。

近年来政府为振兴农业所采取了种种举措。通过实行土地改革,对山区坡地及其他生产条件较差的农民实行扶助政策,加强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加强农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推广政府计划增加农业科研经费,开发市场并实行自由贸易,加强杜会基础设施建设等一系列调控措施,近10多年来,菲律宾调整农业生产结构,朝着外向型经济的方向努力,鲜活型、加工型和综合经济型农业有了较大发展。

【农业政策】

菲律宾政府将发展农业放在振兴整个国民经济的首位,在农业发展过程中充分发挥政府职能的作用,加强宏观管理,制定了一系列农业发展政策。这些政策体现在“非律宾国民经济中期发展计划(1987-1992)”之中。“中期发展计划”明确规定农业发展的目标为:1987-1992年期间,农户月收入平均增长约10%。要达到这一目标,政府同时制定以下主要政策:实行土地改革,对山区坡地及其他生产条件较差的农民实行扶助政策,加强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加强农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推广政府计划增加农业科研经费,开发市场并实行自由贸易,加强杜会基础设施建设等进行一系列改革和调控。

此外,菲律宾政府非常重视农业研究,20世纪70年代以来,政府提供的农业科研经费占国民生产总值的0.47%,高于亚太地区其他国家平均0.2% -0.4%的比率。菲律宾农业研究委员会[现更名为菲律宾农业、林业、自然资源研究开发委员会(PCARRD)]建立建立区域联合体,使菲律宾的农业科研决策分级化到一个新的水平上。

为了增强粮食的可获性,菲律宾通过一系列土地改革,致力于促进经济发展,增加粮食产量,减少贫困人口等,以解决粮食危机问题。20 世纪 60 -70 年代,“绿色革命”的兴起对菲律宾农业发展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土地改革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地主势力,维护了农民利益。但总体来看,改革效果并不显著。土地政策的不彻底性、短期性、滞后性使政策效果大打折扣,贫困农民并没能从改革中真正获得好处,反而导致城市化过度发展,造成城市贫民的增加。20 世纪 80 年代开始,菲律宾农业开始走向衰落。菲律宾农业发展的滞后导致菲律宾粮食严重依赖国际市场,并承受着国际粮价高企带来的恶果,这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菲律宾经济的发展。目前菲律宾政府已认识到农业的重要作用,并通过一系列措施来促进粮食自给。进入21世纪,菲律宾将发展经济、消除货困作为施政核心,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实行出口导向型经济模式,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地位突出,农业和制造业也占相当比重。2008年菲律宾国内生产总值为1587.8亿美元,农林渔业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4.1%,从业人口占总劳力的36.7%。